俞飚,1967年11月出生于浙江省湖州市,無黨派人士,有機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研究員、副所長,生命有機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國科大杭州高等研究院化學與材料科學學院執行院長。
俞飚于1989年從北京大學技術物理系畢業,并考取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研究生,先后獲得碩士、博士學位;1995年至1996年在美國紐約大學化學系從事博士后研究工作;1996年進入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工作,先后擔任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研究員;1999年獲得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資助;2004年入選首批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2005年擔任生命有機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2014年入選國家高層次人才特殊支持計劃第一批科技創新領軍人才;2020年獲得洪堡研究獎;202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俞飚的研究方向包括:具有重要生理活性的復雜寡糖、糖綴合物及其它天然產物,如:動物糖胺聚糖(如肝素)和特征腫瘤抗原、微生物抗生素、植物和海洋糖苷(如皂甙和黃酮甙)等的全合成、合成方法學和化學生物學. 其它研究內容還涉及:中藥;天然產物的分離鑒定;糖基轉移酶和糖苷水解酶抑制劑;兼親分子的超分子化學等。
俞飚以糖的“化學結構決定其生物活性和功能”為主線,在糖苷鍵的構建、復雜糖鏈和糖綴合物的全合成及其生物功能研究方面,做出了具有重要國際影響的系統性成果,推動了糖化學領域的發展。主要貢獻包括互相關聯的三個方面:
(1)發明的兩個糖苷化方法提升了對于聚糖和糖綴合物的獲取能力。其中以糖基三氟乙酰亞胺酯為給體的方法已成為復雜聚糖和糖綴合物合成的通用方法,被全球100多家實驗室成功應用,被稱為催化糖苷化的三個里程碑之一;以糖基鄰炔基苯甲酸酯為給體的金催化糖苷化反應則實現了其它方法不能實現的特殊糖苷鍵的構建,被稱為俞氏糖苷化反應 (Yu Glycosylation)。
(2)率先實現了一系列復雜天然糖綴合物的全合成,完成腸道菌O-抗原128聚鼠李甘露聚糖的合成。
(3)深入開展了聚糖和糖苷分子的構效關系和作用機理研究和藥物研發。合作闡明Hoodia皂苷通過激活GPR119受體來控制食欲和治療糖尿病的機理、研發了糖基化雷公藤內酯作為抗腫瘤藥物先導化合物等。
|